50000+专业观众
50000+平方米展览面积
储能从业者常常将2017年视作储能发展开启的标志之年。这一年,首个系统性储能产业发展政策《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了储能在我国能源产业中的战略定位。如今,5年过去了,储能技术不断优化,成本大幅下降,标准体系初步构建,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在起起落落之中,储能跑完了“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的阶段。
目前,我国储能行业正处于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的关键期,储能的下一程能否跑得顺利,经济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近日,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发布题为《完善储能成本补偿机制 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文章指出,“综合考虑各类储能技术应用特点、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提供的服务是否具有公共品属性等因素,研究提出与各类储能技术相适应,且能够体现其价值和经济学属性的成本疏导机制。”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储能的未来,但面对成本较高且社会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市场机制不完善、价格机制不明朗、公共服务价值无法充分体现、技术成熟度和实用性有待提高等现实问题,当下的储能要在市场寻求突围,所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2年05期,作者系本刊记者 邓卓昆 翁爽
外热内冷的产业之忧
在2022年全球储能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暨《2022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发布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表示,2021年下半年至今,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300多项与储能相关的政策,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加大对储能的支持力度,鼓励储能投资建设。
2021年储能规模增长的数据或可反映政策引导的效果:《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规划、在建新型储能项目规模23.8吉瓦/47.8吉瓦时,新型储能新增规模首次突破2吉瓦,达到2.4吉瓦/4.9吉瓦时,同比增长54%。同时,《“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新型储能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但在产业高速增长的背后,《白皮书》也指出,已投建储能项目大多还未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模式,很多中小企业仍然举步维艰。